【科普】我国药食两用物品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来源: | 作者:pmo8c7ec5 | 发布时间: 2023-01-03 | 214 次浏览 | 分享到:
药食两用物品产业的发展机遇



编者按


饮食干预对健康管理至关重要,“药食同源”思想及药食两用物品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传统医药文化和健康保健知识。药食两用物品成为对慢性病和老年疾病进行预防和干预的重要物质基础,可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和人类福祉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工程院肖培根院士、黄璐琦院士研究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22年第6期发表《我国药食两用物品产业发展战略思考》一文。文章对我国药食两用物品产业的发展机遇、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进行了系统梳理。文章指出,药食两用物品在防治慢性疾病和延缓衰老方面具有重要潜在价值,并有望成为健康重心下移和疾病防治关口前移的日常物质基础,是促进经济双循环的重要载体,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文章建议,树立文化自信,加强对药食两用物品科学研究的投入,推动药食两用物品在?;と嗣窠】捣矫娣⒒痈蠊毕?;完善药食两用物品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提升监管水平和能力,建立符合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国内外交流和贸易,促使药食两用物品在“一带一路”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前言


药食两用物品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发现的一些既能果腹,又能调节机体状态、预防疾病的物品。这些物品兼具有药食两用的特点,这一认识与古代朴素的哲学(易学)思想交融,形成了“药食同源”思想?!耙┦惩础彼枷爰耙┦沉接梦锲肥俏夜判愦澄幕鸵揭┍獾闹匾槌刹糠?,蕴含了丰富的传统医药文化和健康保健知识。在实际运用时,依据“三因制宜”和“辨证施治”的中医理论,随人体所处的状态和四季变化进行选择,使人体的不平衡(疾病或亚健康)状态恢复至平衡(健康)状态。当今世界,除了正在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外,慢性疾病、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年疾病逐渐成为威胁世界各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问题,医疗卫生服务亟需“重心前移”,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重视“治未病”。我国的医学模式逐渐从“治已病”转向“治未病”,充分挖掘药食两用物品,发挥其在调节人体平衡和健康状态的重要潜能,维护人民健康。饮食干预对健康管理至关重要,药食两用物品成为对慢性病和老年疾病进行预防和干预的重要物质基础,可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和人类福祉提供有力支撑。


药食两用物品包括物质和产品,前者主要是指原材料,包括中药材、提取物、总成分和单体化合物等;后者通常是指用原材料按照一定的加工方法(或不同配伍)制成供人体服用并具有某种效用的制成品,包括广泛应用的药膳和贸易流通的(预)包装产品等。其中,药膳是以药食两用物品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特殊膳食,即“寓医于食”,常用于病后机体康复和日?;遄刺牡鹘?。世界各国均有丰富的药食两用物品。例如,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强调了饮食在维护健康和防治疾病中的重要哲学和医学基础。东西方各民族都有在饮食中使用草药维持健康的传统,这不仅为国际交流提供了发展空间,也为我国参与全球健康治理提供了重要基础。然而,我国高水平的药食两用物品供给不足,进口注册或备案产品又相对较少,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追求。面向“十四五”和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我国原有的药食两用物品名单、法规政策以及科研力量已难以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双循环新形势的需要。


为了更好推进药食两用物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在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的支持下,本文通过广泛调查、咨询和分析,发现困扰我国当前药食两用物品产业发展和国内外交流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药食两用物品在健康领域的战略发展规划和促进经济双循环发展提供参考。



二、药食两用物品产业的发展机遇


(一)药食两用物品产业已获得国家相关政策的积极扶持


药食两用物品作为中医药和我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具特色的健康资源,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成为健康中国建设和大健康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元器件”。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药食同源和营养健康产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积极扶持。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将发展中医药上升为国家战略;“药食同源”产业作为中医药发展不可分割的部分,其产业发展有了法律地位和政府政策保障。201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强新食品原料、药食同源食品开发和应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传统食养服务,加强传统食养指导,深入调研,筛选一批具有一定使用历史和实证依据的传统食材和配伍,推进传统食养产品的研发以及产业升级换代等。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慢性病管理、疾病治疗和康复中的独特作用,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产品和服务,增强社区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能力。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对医疗、保健品和食品等行业及其饮食健康相关专业的发展和规范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指出,要建设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丰富中医药健康产品供给,促进中医药与旅游餐饮融合发展等。随着相关政策的稳步实施,药食两用物品产业迎来了发展壮大的良好机遇,逐渐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我国药食两用物品促进国际国内经济双循环提供了政策引导。



(二)药食两用物品是当今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面对慢性疾患及老龄化的日常物质基础,在抗衰老和慢性疾患防治方面具有重要潜在价值


当前,慢性疾患的井喷趋势和人口快速老年化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巨大障碍,也是维护人类健康面临的共同挑战,而慢性疾患的康复治疗以及延缓衰老,通常需要缓慢、经常性的调整。随着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我国民众基本的健康需求由以往满足温饱、疾病治疗转变为疾病预防、养生保健等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药食两用物品成为防治慢性疾患和健康管理关口前移的重要物质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主要国家的药食两用植物有3000多种。我国的药食两用植物超过1000种,用于药品(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保健品、特医食品、新食品原料、药膳、化妆产品等方面。药食两用物品中含有甾体 / 萜类及其糖苷类、黄酮 / 鞣质等酚类多种成分,具有增强免疫力、缓解疲劳、改善睡眠、防治多种慢性疾患及抗衰老等功效。


具体来看,枸杞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是传统习用的药食两用物品。现代研究证实,枸杞含有重要的亚精胺衍生物,枸杞亚精胺对老年神经退行性病变的调理和治疗有良好效果。石斛有轻身延年的功效,被列为九大仙草之首。最新研究发现,铁皮石斛中含有抗衰老活性成分烟酰胺单核苷酸(NMN)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这类成分是国际上抗衰老研究的热点。鹿茸是我国传统滋补品种,其有效成分尿苷有重要的防治慢病和抗衰老的功效。苹果等水果以及许多特色药食两用物品(如多穗柯甜茶、花红茶)中的根皮素类成分,可以调控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信号通路,改善氧化应激状态,调节细胞自噬,清除癌细胞,延缓衰老。这些例子表明了我国药食两用物品在防治慢性疾患和抗衰老方面的巨大潜力。此外,通过引导科学膳食,药食同源物品在促进晚得病、少得病以及在优化有限的卫生资源和医保资源、应对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等方面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三)药食两用物品是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各国互联互通的重要载体


自古至今,许多药食两用物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和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药食两用物品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但这些物品常以代茶饮、精油、香辛调味、药酒、药膳等各类形式融入到各族人民的饮食文化中,推动了跨文化交流。我国在2017年、2022年先后发布《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旨在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众,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


据统计,我国进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的109种药材(包含正在试点的9种物质)中,只有53种在欧洲被用作保健食品、香料或草药。另外,在“2020年美国主流多渠道最畅销的草药补充剂40个品种中,只有14个品种(或含有纯化提取物的产品)在我国被用作香料或中草药。例如,睡茄(Withania somnifera (L.) Dunal)在美国以超过3100万美元的总销售额排名第12位,但在中国市场却鲜为人知。药食两用物品在应用上的这些异同点为一带一路各国互联互通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



(四)药食两用物品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动能


2010—2019年,109药食两用品种(含9个试点品种,不含大枣和赤小豆)贡献了中药材80.06%的需求增长,年均增长率为3.91%。2020年,我国中药保健品主要电商平台的销售量达到4.34亿件,销售额为229亿元,同比增长94.69%,药食同源产品需求持续增加。此外,自202011日起,我国全面停止除中药以外的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进口,替抗生素中药类饲用产品需求持续增长,饲用产品对中药资源的需求量将远超过目前人用量。


十三五时期,我国各地区的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时期,在贫困和欠发达的农村偏远山区继续利用其优良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发展药食两用物品的原料生态种植和加工,不仅能够保障药食两用产品原料质量和可持续供给,还可以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培育农业经济新动能,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文章来源: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22年第6


幸运快三平台